哇塞!武汉首个“律师天天见”社区出自青山,你猜是哪里?
遇到烦心事就去顺顺吧,
去了后,顺心又顺气。
”这句话已然成了青和居居民的口头禅。
自去年6月,
顺顺吧全面改造升级,
迎来一批“专业级”的调解员,
居民们更是赞不绝口!
2015年,武汉市采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,打造“相约星期四”律师进社区品牌,实现1300多个社区律师全覆盖。作为老工业基地,青山区充分利用了社区律师资源,通过组建社区顺顺吧,确保周一到周五都有律师“坐堂问诊”,“相约星期四”变成“律师天天见”,老百姓享受家门口的法律服务变得更加便利。青和居也由此成为全市首个“律师天天见”社区。
服务升级,效果立显。10个月来,顺顺吧共接受法律咨询249件,成功调解纠纷118起,社区警情大降30%。
从“别人带”到“自己进”
青和居社区是武汉最大的纯公租房小区,租户不光来自青山区内,还有部分来自区外。而且社区老年人、残疾人、低收入人群多。人群“三多”,结构复杂,矛盾多发。“我们现在每天到社区巡逻,发现居民有难事、烦心事、纠纷事,第一反应就是往这里带。”陈开文是名老党员,热心公益,加入社区党员先锋志愿巡逻队多年,俨然成了顺顺吧的宣传员和联络员。
去年6月下旬,社区12栋一名80岁的苏婆婆在小区附近一酒店听了场“健康讲座”,获赠一床被子和一些保健药品。在销售员的鼓动下,苏婆婆花了当月退休工资3500元,购买一个太空枕头。回家后,苏婆婆发现太空枕头并不实用,请求退货退款。保健品公司工作人员表示,该公司活动已结束,只能退还1000元。
苏婆婆独居,3500元是几个月的生活费。陈爹爹等人获悉后,将焦急万分的苏婆婆带到顺顺吧。最终,社区、街道、律师出面协调,保健品公司全额退还3500元,苏婆婆破涕而笑。“像苏婆婆这样,遇事还需人带着进顺顺吧的,很少了。”社区居委会副主任、调解员程瑞恒说,顺顺吧天天有律师坐镇,调解效率较此前大为增强。如今,居民遇难事、邻里有纠纷,大多数不再需要“别人带”,而是“自己进”。
3月15日,社区1栋8楼的王婆婆来到顺顺吧,反映楼上住户空调漏水,影响自家正常晾晒和房屋通风,跟楼上住户沟通多次,迟迟未获解决,还导致双方起纠纷。律师了解后得知,王婆婆楼上住户联系过空调售后,对方以年限过长不愿上门,所以才久拖未决。经调解员、律师协调,楼上住户同意将漏水空调移机。
从信“访”到信法
“余爹爹跟以前比,像是换了个人。”青山区工人村街司法所所长桂美珍说,去年6月以来,一个老上访户的变化让她吃惊。
桂美珍所说的余爹爹72岁,曾因家里拆迁,多方投诉多年。去年8月,他来到社区“顺顺吧”。
律师一番摆事实,讲法律,余爹爹心服口服。社区调解员多次谈心,得知余爹爹爱好下象棋,便发展他为社区象棋比赛的组织者。此后,他上访的次数少了,到顺顺吧的次数多了。
去年12月,余爹爹9岁的孙子在学校与同学起纠纷,门牙被对方打断,花去医药费1300多元。考虑到孩子门牙打断有后遗症,余爹爹要求5万元赔偿金,未获满足。
这次,他没有打110,更没有上访找领导,而是直接带着孙子到顺顺吧,寻求公正的解决办法。最终,学校和打人同学赔偿1.5万元,余爹爹及家人表示满意。
以前老余见了我,就大倒苦水,经常到我办公室一闹就大半天。如今乐呵呵,热情打招呼。
桂美珍说,社区律师让余爹爹意识到,一味上访行不通,可以走司法途径。
万雪青是工人村外派到社区的调解员。她说,“以前社区调解时,矛盾双方大吼大叫的多。现在情绪激动的少了,依法讲理、讲法的多了。”
青和居社区党总支书记桂小妹称,过去,居民习惯于“信上不信法”“信访不信法”,遇到疑难和矛盾纠纷,习惯去信访、找领导。社区律师实现“天天见”后,潜移默化提高了居民的法制观念,一股“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”的法治氛围已蔚然成风。
精彩推荐
你黑我,青山刷爆了朋友圈。奔跑吧,青山绿水红钢城!
@跑友们!准备好了吗?明天让我们活力开跑!
春季运动正当时,约跑最美赛道,青山江滩等你来造!
3月16日,来青山江滩,一场速度与美景的邂逅!
本文由“壹伴编辑器”提供技术支持
出品:中共青山区委宣传部 青山区融媒体中心
来源:湖北日报
编辑:李昊岚
投稿:qsmtzx@126.com
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请表明来源】